感悟生命的存在之思
2024-03-08 00:08:11
  • 0
  • 0
  • 0

——《序》林育辉诗集《七十四夜》/叶橹

阅读了林育辉这部诗集之后,我的内心里不禁产生一种困感与新奇交集的复杂感受。作为一个经常读点诗作的人,从未有过这边阅读边疑惑却仍然强迫自己继续阅读的经历。林育辉的这种诗篇,在当下的中国诗坛上,肯定是一种异类。这是因为,它从头到尾似乎只在写着同一的题材和主题:感悟生命的存在之思。但是在处理众多生存场景时,却是简单中透露出复杂的人性思考的。

人作为个体生命,如果他是一个具备自觉的生命意识的人,必定是在内心和灵魂深处感到孤独的人。但是当他生活在人群中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时,又心须寻求着与同类沟通和倾诉的欲望。我认为,这可能就是产生诗人及其创作的根本原因。林育辉之所以在他的诗中写下那么多平常而简单的场景,却又在这些场景中隐现出如此众多而复杂的思考,充分说明了他在人生的生存过程中,不断地被一种 “存在之思”所困扰。这种困扰,几平是同生命的过程并行的。所以,这“七十四夜”只不过是“以简代繁”的符号罢了。我们必须从这种“夜”的描述和感悟中,体验其丰富性和复杂性。

不妨引用他《第二夜》中”不知名的”的全文:

“夜在燃烧,乌龙江也在毕剥燃烧

一堆矮树林刺痛大肚子,小鱼儿到不了岸

海妖凄厉的歌声,回荡在流花溪上空

越过第二夜,你有一种死亡

不知名的,种在心田里。”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所谓自觉的生命意识,其实就是从自觉地感悟到”死亡”而开始。正是这种“不知名的,种在心田里”的死亡意识,构成了人的复杂的生命意识和体验。也因此才构成了林育辉这一系列的诗篇。

林育辉的这些系列诗,最大的特点即在于它们集中地具现了他作为个人的生命体验所具有的个体性,但是这种个体性又隐现着他对社会事件的关注。个性与共性在他的诗中呈现出自然的融合。作为诗人,林育辉是一个对生命的存在怀有深切关注和体验的个体,作为社会的人,他又是一个对事业和社会重大事件保持着密切联系的社会人。我们在他的诗中,不仅读到了有关他个人对诸如愛情,甚至他个人所从事的专业的深切体验和关注;我们还在他对世界现实的关注中,体现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良知者。

作为一个读者,我想供这篇序言表达我在阅读这部诗集时的一些深切体验。首先,当我们的生命形成,还处在一种蒙昧与觉醒之间动荡不安时,往往会是犹疑不定甚至反复无常的。林育辉在《第二十六夜》之8中的诗句,令我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

“恐惧拽向童年的恐惧

思念嵌入骨头的思念

我的身体像两片没有重量的柳叶

我唯一的气力来自一个单薄的词”

任何一个曾经在生命的蒙昧与觉醒之间而又被诗所吸引并感动过的人,在读到这样的诗行时,不会不怦然心动的罢。我个人在生命处于最低谷时期对内心深处“唯一的气力来自一个单薄的词”,真正有一种痛苦而亲切的体验。所以我才在林育辉的诗行中,经常能读出种深切思考后的疼痛之感。

其次,作为生命的过程,我们都会有过对未来的憧憬和愿望。林育辉在表达他的这些憧憬和愿望时,同样以他独特的方式写出了他的诚心与祝福:“在寒冷中坚持修路预备道的人有福了,/在饥饿的包围中获得自由的乞丐有福了。”这两句诗中所蕴涵的丰富而复杂的心情体验,也许不是那些粗心大意的读者所能够领悟的。许许多多曾经经历边这种生活状态的人,也未必能够体察这种既深沉痛苦又饱含仁慈关爱的心态。我之所以说在读他的诗时,既感到困惑又不断被吸引,就是出于这种阅读感受的。我把它写出来,是希望所有够读到这部诗集的人,不要因为一略而过失却了对诗性的体察。这首题为《神迹》的诗,其更深远的意涵还在于下面一节:

“明天是否能够远离憎恶重获”亚玛”之磁石?

狂野中能否穿越那条被遗忘的河流?

约翰的头颅能否从加沙地带复活?

那块碑石能否在世界面前重新打开戒律?”

这一连串的问句,也许会因为它的用典之不太为人知而产生一些阅读性的阻隔。但是耐心的读者借此而增加一点知识。即使不查出典故的原意,仅仅凭着诗意的联想,也可以读出诗人的意之所属的。

我还在想转引一段诗人在“第六十二夜”的“题解”中的话:“从2023年8月伊始执笔《七十四夜》,我几乎没有一夜不听到心脏打仗的声音,直到这种声音成为我梦里真实生存的一个分子,直到开写该诗集时我都会联想在办公室传来员工急促有力的敲门声——这种恐惧声音同我如胶似漆地一道生活,以至于我开始辩认不清声音的真实性,因为它已经潜移默化成我脑梗中随时爆发激烈冲突乃至可怕战争的导火索。”我之所以全文引出这一题解,是因为我觉得,这不仅是理解这部诗集成因的重要参照,更是我能了解和进入一个诗人心灵深处的极佳线索。诗人的诗心的沉入与融和,才是造就一个诗人的基因。一个对生活和现实冷漠和麻木的人,是不会具备真正的诗性的。

最后,我还想特别提及诗集中从《第六十七夜》到《第七十四夜》中以“缺席”为题的可称之为总结性的诗篇。这些诗篇,或许可以作部诗集的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因为这些诗,不仅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诗人性格的多面性,他的爱和憎,他的热与冷,他的感性与理性,他的个人性与社会性,都得到了全面的表现。我们在阅读和进入一个诗人的作品时,最重要而务实的一个感受,就是他的作品是真诚的还是伪饰的。我读林育辉,从困惑而追寻,从感触而思考,也是我对他作品的一种进入的过程。我读过不少不同类型的诗,也会对它们作出我自己的判断。林育辉的诗固然有点令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它们引起我的思考也是有点让我感到陌生和奇异的。所以我在为他写这部诗集的序言时,不能不持相当慎重的态度。当我仔细地阅读和思考之后,我可以坦然地说,他的诗不是大众化的,因而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并读懂的。但它们是具诗性的诗。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进入诗的世界的。这个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或许都是共识的追随者,能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极少数。因此,我们对于诗和诗人的要求,也不希望他能够达到全民皆知。所谓的屈原、李白、杜甫、苏轼伟大诗人,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全民皆知。基于这种观念,我希望能够读到这部诗集的人,不要以简单轻松的心态阅读它。因为想进入它,不仅需要诗心,还需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具备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和认知。林育辉是一个具备知识分子良知的诗人,他又是勤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探求者。读他的诗,没有基本良知和认知,是无法进入其内在核心的。

当然,林育辉的写作方式,也许还可以有斟酌的地方。譬如在用典上过多倾向于对西方典故的运用,难免会对读者造成一些隔阻。从面向世界文化的角度,它当然也有必要性,但这已经不是我所能讨论的问题了。一切只能让历史下结论罢。

2024年3月6日 杨州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